閩東學館 ◆文/游桂香
福州方言是福建方言中的代表方言之一,流通於閩江下游及閩江口以北沿海和閩東山地,包括福州市及其所轄的閩侯、閩清、永泰、羅源、連江、長樂、福清、平潭和寧德、福安、古田、屏南、霞浦、周寧、壽寧、柘寧、福鼎等共18縣市。而馬祖地區的先民以來自福州、連江、長樂、羅源等地方為多,所以福州方言是馬祖人的母語,台彭金馬地區中,只有馬祖地區居民使用福州話。福州是歷史文化古城,自秦代的東冶到閩越王無諸建城,五代時期閩國王審知的立國,歷經各朝各代迄今已有2000多年,一直是全閩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,因此,福州方言在福建省具有相當的重要性。
福州方言向來以語詞豐富、語體多樣、語流音變複雜著稱,許多的合音、諧音、易位、增音、減音等詞內特殊音變形式,在漢語方言中是少見並最具特色的。明朝末年編成的《戚林八音》就是福州話的音韻書,把福州方言的聲調平、上、去、入各分為清音、濁音共八個聲調,15個聲母,46個韻母,由這這些聲母、韻母的不同音值、音類形成福州方言的語音,且在長期過程中,多音詞語發展成了一整套連讀音變的嚴整規律,例如「紅」字,單讀一字,和「紅紅」二字,和「紅紅色」三字,發音音調都不一樣。
語言是文化的載體,無論是教育文化、社會生活、風尚習俗,在並不是人人都能識字的年代,無不是靠著語言傳承。常民智慧反映在語言裡形成地方知識,而代代相傳,福州方言區的區域文化正是以福州話來傳承的,從前,在私塾裡老師以福州話教授四書五經、天文地理、算數自然;家中長輩以福州話教幼兒童謠兒歌;福州戲以福州話來說唱道白……,和所有語言一樣,經由社會生活的實踐積澱,俗語、諺語、俚語、歇後語以其特具的韻味留傳下來,使用起來簡潔明確又傳神。例如︰「兄弟情,心連心,父母恩,傳子孫」表達的是親情倫理;「金寶銀寶,不如豬好」反映的是生計心理;「勤洗勤漿,當過十籠八箱」是鼓勵人們勤儉的美德;「楊梅好食果沒皮,莫送親家最行時」提醒的是人際交往的禁忌;「奴是山中竹家女,嫁給丈夫路上人,日間同行千里路,暝裡同睡不同床」則是謎底是「扁擔」的謎語;「大事做不來,小事不願做」諷刺的是不事生產的人;「田園日日去,親戚淡淡走」說的是靠自己最實在。「珍鳥仔,啄菠菠(鼠麴草),三歲昵仔會唱歌,不是爸嬭教奴唱,是奴腹佬有經歌」,則是從前每位兒童都會唱的童謠。這些話用福州話說來都有押韻,非常好唸好聽。
本館所設的「閩東學館」,就是模擬從前私塾上課的情形,以電腦語音、觸控式螢幕,提供觀眾學習「福州話」的機會,以最熟悉的「三字經」、「千字文」及最有音韻美的多首童謠,讓觀眾自行選擇所要學習的內容,只要跟著唸唱,必能領略福州話的音韻之美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