捕蟶鉤 ◆文/賀廣義

蟶,是海鮮中的上品,俗語說「海鮮百味蟶領頭」,自古便是東南海域的筵席上必備佳餚。清代《寧海縣誌》上說:「蟶、蚌屬,形狹而長如指,一名西施舌,言其美也。」。 常見的竹蟶形體為約6公分手指大小,生長環境為鹽度較低的河、海交界口或有少量淡水流入的內灣,棲息於中、低潮區海床的軟泥沙灘之內,主要以矽藻為食料。明代屠本竣《閩中海錯疏》指出「生海泥中,如指,長三寸。肉白殼薄,兩頭稍高,謂之蟶」。 明代時,沿海居民已嘗試在潮間帶闢出「蟶田」或「蟶埕」,著手蟶苗的養殖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「閩、粵人以田種之,候潮泥壅沃,謂之蟶田,呼其肉為蟶腸」。的敍述。 百餘年前,長樂、連江等處漁民移駐馬祖各處,為列島產業帶來了生機。當時的東沙、白犬海域,除了蝦皮、黃魚、鯷仔等基本漁獲之外,幾處灣澳前的軟泥灘中,天然孕育出竹蟶,被居民視為珍寶。 蟶是高經濟價值的物產,一般養殖的蟶埕內,蟶的潛入深度為10至20公分,找出淺水的沙灘上蟶的氣眼,用40公分長的捕蟶鉤,即可加以採集、捕獲。不過,白犬一帶的海岸環境特殊,與平緩的蟶埕不同,比較接近大陸南方特定地區所謂的「蟶藏18條牛繩深」的說法,必須以長形器具深入水中泥灘裡,才能獲取肥美的竹蟶。

馬祖列島漁戶中,田澳聚落的林姓家族漁事經驗純熟,是地區唯一的捕蟶高手。民國初年起,他們赴內地購置了多件長近3公尺的捕蟶鉤。本地的蟶鉤構造由繩索牽引橫炳、木把,以及石塊條、鐵鉤組成。當時一船有時4人,有時6人,駕著舢舨巡經白犬的菜浦澳、東沙的滬裡(今福正村)燈塔下方等鄰近各個海灣,將鉤具深入海水下泥灘,進行反覆拉放的探測、採集的動作。 在鉤蟶時,須手快心不慌,下鉤時,鉤子靠近蟶體伸進泥內,隨手把鉤子轉向蟶的下部輕輕一提,把一隻完整的蟶提上來。這樣鉤蟶技法能使竹蟶無法逃離,又不致損壞蟶體,終能滿載而歸。 中國傳統醫學對蟶的療效給予高度評價。《嘉佑本草》記載蟶能「補虛,主冷痢。煮食之,主婦人產後虛損,胸中邪熱煩悶氣。」,《醫林纂要》指出蟶「解渴醒酒,除煩去熱。乾食,補心滋陰。」西莒田澳村民間也津津樂道蟶的補身作用,父老們口中,蟶是當年的滋補聖品:發育遲緩的孩童,吃了便能立刻萌發生長激素,孕婦吃了可以消除虛弱、化解煩悶,當然更是漁家好漢們一展雄風的夜間良藥。 不過,隨著周邊海洋環境的不斷破壞與改變,白犬沿海泥灘質地逐步硬化,自然生長蟶苗孕育不易,致使近三十年來馬祖海域的捕蟶工作步向了沒落。 (感謝/莒光鄉田澳村林順雄村長協助訪談)
圖1.取自: http://www.yiyuan555.com/yulei.htm
[ 參考資料 ] 溫嶺信息港: http://www.wlinfo.cn/html/200809/19/194331336.htm 中醫世家: http://www.zysj.com.cn/zhongyaocai/yaocai_c/chengrou.html 中國海鮮之鄉: http://www.zghxzx.com/newEbiz1/EbizPortalFG/portal/html/InfoContent.html?InfoContent150_action=show&InfoPublish_InfoID=c373e914fb1830068f7bce3c04fea278 百姓美食網: http://meishi.88838.com/pu/1381
|